2 有机茶生产体系建设
2.1 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
生产基地建设是生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都是从基地建设开始,有机茶生产也不例外。由于现代有机农业不是原始传统农业的翻板,而是传统有机农业的升华。因此,进行基地建设时要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自然规律,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动地利用和改造环境,使有机系统更完善、更合理、更富科学性。在有机茶基地建设时也要本着现代有机农业那种改造旧系统,建设新系统的理念进行组建,在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平面设计技术,根据系统内的现有条件对茶、林、农、牧、路、水等进行因地制宜地重新规划,合理布局,恰当改造,在使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土壤肥力能够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要采用良性空间利用技术,根据茶及其他作物的喜光耐阴等特性选择不同树种和豆科作物建立茶、豆、林等可相互利用、相互依靠的立体生物群,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提高系统内的绿色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基地生态平衡;要采用恰当的生物物候衔接技术,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早芽种茶树的同时选择不同适应性的其他品种茶,使年生长周期内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早、中、晚品种搭配,以便开展多茶类的组合生产,提高有机系统的应变能力,提高生产效益;要采用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建立起对生产基地内的各种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场所,变废为宝,改善有机茶系统内部的环境卫生条件;同时,还要采用园林设计技术,美化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使有机茶生产基地成为具有茶文化内涵的休闲、旅游的场所。
2.2 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建设
根据现代有机农业的理念,现代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是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生长素、化学除草剂及转基因工程而加工中不添加化学物的生产体系,有机茶生产自然也不例外。为了使在有机茶生产过程中有效地控制病、虫、草为害和提高土壤肥力保证茶树生长对营养的需求,从而能获得较好收益,必须利用现代科学发展成就,因地制宜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的生产体系。其中主要有:
2.2.1 沼气利用技术 沼气利用技术是有机茶生产系统中能量转换、物质循环及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中心环节,在有机茶生产中应首先要考虑的一项有机农业技术,它在有机茶生产系统建设中的增加能源、解决肥源、净化环境、保护茶农健康等都有重要意义。根据有机茶生产系统内不同的具体条件,可采用绿肥作物秸秆和茶树修剪枝叶沼气发酵工艺或人畜禽粪便和山草沼气发酵工艺。
2.2.2 土壤山草覆盖技术 土壤山草覆盖好处很多,具有肥田、保土、抑制杂草生长等多种作用,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简单易行,效果良好,所有从事有机茶生产的单位应大力推广。作有机茶园铺草用的草料应以山草为主,并作适当的晒、打、消毒等处理,防止因铺草把病、虫、杂草带入茶园,如有条件应与土壤放养蚯蚓结合实施。
2.2.3 间作绿肥技术 幼龄茶园间作绿肥不仅可自力更生解决肥源问题,还可以促进土壤生物活性,防止水土流失,护梯保坎,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等,也是有机农业生产重要技术措施。幼龄茶园间作绿肥要合理,要因地制宜采用,把好选种、种植、利用等技术关,并要充分利用地边、地角、沟边、路边、坎边、梯边等零星土地种植,广辟绿肥生产基地,扩大有机系统内的绿肥种植面积。
2.2.4 修剪枝叶回园技术 茶树年年要采用不同方式进行修剪,修剪枝叶有机质含量高,养份丰富,含量平衡是肥园的好材料。它可直接作肥料翻埋土中,也可作茶园土壤覆盖物,但对一些有罹病、着虫的枝叶要进行清理,通过处理后再回园,病虫严重的修剪枝叶经堆放待有益寄生蜂孵化飞走后要烧毁,不能作回园材料。所有要回园的枝叶应作检查后再作处理。
2.2.5 病虫防治技术 根据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准则,有机茶的病虫防治原理是本着尊重自然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采用以农业措施为主,辅之以适当的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并利用有机农业中允许施用的植物源、矿物源农药控制病虫。生物防治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病毒治虫等。农业技术防治有复种、施肥、中耕、修剪、采摘等。物理防治中有捉、诱、捕等。必须施用植物源农药的应力求采用经有机认证的农药,矿物源农药应在非生产季节使用。
2.2.6 茶园养殖技术 有机茶园中放养食草食虫动物,如鸡、鹅、兔等,是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形式,茶园通过这些生物捕食可以防治茶园杂草、防治虫病,粪便可以肥园,是有机茶生产节支增收的重要措施,许多有机茶园中养鸡、养鹅等已收到良好效果。
2.2.7 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技术 根据有机茶园施肥准则,如人禽畜粪便等一般农家有机肥,是不能直接施于茶园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才可施用。无害化处理方法中最简单易行的是生物无害化处理,如接菌后的高温堆肥等,这是有机农业生产中必须采用的方法。无害化处理技术好坏直接关系到肥效和无害化程度,目前有